灯光是有情绪的设计,不同使用者各自有主观的不同。让我们从中找出一些法则,学会表达家里的灯光需求,至少能说的出哪里好哪里并不那么好,从而能与设计师同频沟通,懂得如何去表达情绪。
一、选灯
从 “灯光柔和却不失强力的霸道感” 这句顾客评论开始说起:
如此矛盾的两组词,恰恰是家居灯光设计的“第一法则”:减少眩光,增加亮度。听我往下讲:
▲ 左右两边灯具有同样的亮度和光束角,为什么左边会眩光刺眼?而右边柔和舒适?
区别在于,两个灯具的遮光角(下边有讲解)大小不同。 右边女孩坐在灯具的遮光角区域内,看不到灯具里面的光源,没有眩光,也就不刺眼,俗话说“不是太亮了,而是太直接”。
开始选灯:
1、选用“遮光角” 在45°左右的灯具
▲ 遮光角:光源切线与水平线的夹⻆。
举例:
▲低于30°遮光角的灯具,会对人眼产生大的辉度,眩光刺眼。判断一个灯具设计好坏的标准之一:遮光角45°或以上。
有一种简易方法人眼辨识遮光角 : 你看产品图片或实物感受一下,灯口平面到光源的深度d和拇指长度相似,遮光⻆就在45度左右, 这样的灯具少眩光。
2、如果吊了顶装嵌入式灯具,灯具高度不能太高
如果嵌入式暗装灯具高度高于10cm,就不建议家装了,它要求吊更厚的顶,常规的2.8m层高可以吊顶,但不宜吊厚,所以灯具高度在7cm以内为宜。至于灯具大小个人感觉没必要追求大,暗装本身就是保持天花板清爽,精致而又有力量是最好。
3、如果不吊顶,选用明装灯具
不吊顶,灯具外露为明装,则一定要有美丽的外观呈现。把光做好,再把颜值做好,就是高级的灯具,灯具在设计师、建筑师眼中就是软装,切记不能马虎,直接关乎品味。我们要记住: 开灯好光,关灯有型。
4、有光束角的筒、射灯,常规家庭选用功率在7-12瓦,如果是更大空间可以选择更大功率的灯具。
光束角看第一期; 强力的霸道感,拉到下面的案例部分去体会一下。
5、选用光素质稳定的品牌灯具
灯具有太多的光素质,不是大家看到的那些满屏鼓吹三星CREE灯珠那么简单,消费者又不做灯,只要会选灯就好,尽量避开参数党。
有位设计师说页面视觉都做得这么细腻一致,用户晒图效果也不错,我相信他灯具各方面的素质一定不错,这是很好的经验之谈。 还有业内人士说一些众人皆知的牌子未必做的是优秀灯具,而是做流通品,这也是很符合逻辑的经验之谈。
二、用灯
调节灯具出光方向,控制遮光角,让灯具从直接照明转为间接照明。
▲微调暗装射灯的内环角度,出光方向发生改变,人就出现在遮光角内。让灯具从直接照明转为间接照明。
▲ 轨道灯转向墙壁,经墙壁反射灯光到人眼范围,柔和舒适,直接光变成了间接光。
间接照明区别于直接照明在于是否经过介质的折射。 调节原则是:擦墙不照墙,控制遮光角,避免眩光。
▲图左灯具垂直照墙,让局部太亮,经墙壁折射又产生了人眼辉度甚至眩光。图右则不会,灯光擦墙,光线柔和均匀。
灯具间距多少合适?
▲ 从遮光角的概念来讲,人的步子多数在60cm间距,从动线考量,灯具间距至少80cm-100cm,不同人对光的感官不同,可以适当加长间距。这样,从人的动线上,多数情况处于遮光角内,没有眩光,又不降低空间亮度。
把握以上原则,考虑家人的常规动线(行动路线),观察各处的遮光角,微调灯具方向,控制好直接照明和间接照明的配比,擦墙不照墙,你的家人会发现,你已是小小灯光师。